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年5月4日(记者 王琪鹏)报道:
专访桂海潮:成长之路始终是“跟自己较量”
曾经,桂海潮离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标准还很遥远。
未经训练的普通人,往往只能承受两三个G左右的过载。而一名合格的航天员,训练标准需要达到8个G。面对如此大的差距,桂海潮从未退缩。他给自己定下训练目标:“坚持住,跟昨天的自己比?!?/p>
曾经,桂海潮在学习上也遇到过“瓶颈”。
从高中进入大学,求学路上,许多新生往往会感到不适应。桂海潮也曾是其中一员。面对“迷茫”的学生,他拿自己当例子,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,努力寻找学习的兴趣?!扒虮鸹骋勺约旱哪芰Γ郧暗淖约罕?。”
4月30日,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北京揭晓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,38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、航天员桂海潮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专访,讲述了成长成才的心路历程。
挑战身体极限
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,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。桂海潮的一句“坐火箭太爽了”,让人记住了这位戴眼镜的航天员。
“就好像有一双大手把你往天上托举一样,非常稳,这个感觉很奇妙?!被匾浠鸺⑸涫钡母芯?,桂海潮这样形象地比喻。第一次太空“出差”,他并未感到紧张,而是非常期待、专注,信心十足。
如果不是成为航天员,桂海潮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,他曾从一份资料上了解到,航天员真正坐在火箭里面准备发射的时候,心率仅为每分钟六七十次,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。怎么能这么镇定?桂海潮当时非常诧异。
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,当桂海潮走上发射塔架时,他的注意力全在任务上,全然感受不到紧张。事实证明,他也能做到处之泰然?!罢馑得魑颐堑难“位坪脱盗诽逑凳强蒲в行У??!?/p>
2018年,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,当时刚刚成为博士生导师的桂海潮报了名。参加航天员选拔,意味着走出“舒适区”,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。但桂海潮觉得,只要发自内心的热爱,哪怕是花费时间、占用精力,哪怕选上的概率很小,也应该尽可能地去尝试。
带着对太空的期待,桂海潮顺利入选。但选上了,并不意味着后面就是一片坦途。要成为航天员,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外,还有身体、心理、技能上的挑战。
在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中,8个G的过载量,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摆在他面前。如果是普通人,4个G的过载量可能就会难受得晕过去。而航天员要在8G的环境下保持意识清晰,视野清楚,手上还能有操作。
让他感到压力的还有转椅。每次做完转椅训练,桂海潮连走路都感觉到天旋地转。沙漠野外生存挑战、睡眠剥夺试验等项目,也都充满了挑战。面对极限考验,桂海潮从未想过放弃。通过请教教员、课后加练、增加耐受性等,在各项航天特因环境测试中,桂海潮最终达到了一级水平。
“刚入选的时候跟航天员的标准差距确实很大,但是不怕有差距,不怕走得慢,就怕停?!惫鸷3被匾湔舛尉彼?,每个人出效果有快有慢,但重要的是坚持,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训练方法。一定要尽到自己的全力,不能在还没尽到全力的情况下就想着要放弃?!白芏灾褪且岢?,不用跟别人比,但是一定要跟自己比,跟昨天的自己比?!?/p>
面对迷茫低谷
2024年8月31日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。在北航沙河校区,桂海潮作为教师代表致辞。在致辞中,桂海潮勉励大一新生,“毅力就是冲破引力束缚的推力”。
全省最高分考入北航,9年完成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学业,31岁成为博士生导师,桂海潮的学习经历可谓十分耀眼。但在这次致辞中,他却讲了一段“迷?!钡木?。
高考那年,桂海潮凭着对航天的好奇心报考了北航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。但进入大学后,桂海潮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目标?!案咧惺钡哪勘旰苊魅?,就是考高分,至于选择什么专业,当时并没有强烈的意识,也没有充分了解的条件?!?/p>
大学里,不仅学的知识跟以前很不一样,就连学习的形式也大不相同。就拿数学课来说,在高中,几页的内容老师都会反复讲,还会布置大量习题进行巩固。而到了大学,老师一节课就能讲十几页、二十几页的内容,桂海潮常常感觉跟不上,下了课还要翻回来自己一点一点“啃书本”。
“虽然很用功,但考试时只得了八十几分,挺失落?!惫鸷3被匾?。
这是桂海潮本科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。当时,除了学习上的不适应,桂海潮对自己的目标也产生了困惑。这让他心里有些发慌。大一第一个学期结束,桂海潮回到老家,高中老师问他,学这个专业将来能不能设计出一枚导弹、一颗卫星?桂海潮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。
“我问自己,学完了以后到底能干什么?要不要继续学下去?”虽然有些“迷?!保鸷3币裁挥腥ダ朔咽奔?,而是努力把每一门课都学好,尽量把基础打牢。在北航“空天报国”的氛围熏陶下,他不断从师长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力量,目标也更加笃定。他发现,自己对航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。此后一直到毕业,他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。
“我们常说兴趣很重要,但兴趣并不能包打天下?!惫鸷3彼担谘罢馓趼飞?,该有的困难一点不会变简单,该有的问题一点也不会变少。在这个过程中,尤其需要坚持不懈努力。只有坚持,才能让兴趣发光,让兴趣产生力量。
今年1月份,桂海潮回到学校重新开始教学科研工作,给研究生讲授《非线性控制理论》课程。他常对学生们说,再优秀的一群人,放到一起考试时也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。所以,成绩靠后的同学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,要多跟自己比。
桂海潮在学业上非常用功,但他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。桂海潮喜欢体育运动,还热衷于志愿服务。2008年,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举行,桂海潮也成为了一名奥运志愿者。这段难忘的经历,也让他充满自豪。
“越努力越幸运”
2003年10月15日,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,杨利伟成为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航天员。
这一振奋人心的事件,在少年桂海潮心中种下了一颗“太空种子”。当时,桂海潮正在上高二。20年后,桂海潮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,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,这颗种子开花结果。
桂海潮粗略计算了一下,从2003年到2016年,中国的载人航天任务三年才有一次。而现在,载人航天任务是一年两次,太空“出差”已成常态。
就在桂海潮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当天,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,航天员蔡旭哲、宋令东、王浩泽圆满完成任务。
从云南的偏远小山村来到北京上大学,再到飞上太空,许多人都觉得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。但在桂海潮看来,这其实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机会?!叭绻颐枪业暮教焓乱捣⒄沟妹挥姓饷纯欤颐腔鼓苡谢岵斡胙“魏教煸甭??不可能。”
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但桂海潮说,只有具备了“机会”这个大前提,个人的努力才会有意义?!霸脚υ叫以恕?,是桂海潮经常说的一句话。对于这句话,他也有新的解释: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,也不是一个人的幸运。
“从个人层面来说,越努力,准备越充分,你能够抓住和争取的机会可能就越多。但从更宽广的角度来说,是通过前人的努力,一点一点积累成为我们今天的幸运。而我们的努力,很可能也会积累成为后来人的幸运?!敝葱腥挝窆槔春?,桂海潮对这一点有特别深的体会。
他说,载人航天是“万人一杆枪”的事业。在他取得的成绩背后,离不开许多人的指导、帮助和托举?!八晕蚁胝夥萑儆唤鍪粲谖腋鋈耍彩粲诳仗毂ü谋焙饺?,属于拼搏超越的中国航天青年?!?/p>
回到校园的桂海潮,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人才当成了自己的新目标。同时,他依然在坚持训练,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?!白魑教煸保鸵龊酶髦肿急福笨套急赋稣?!”
媒体链接:https://xinwen.bjd.com.cn/content/s6816c7f8e4b0380e186bb850.html
编辑:贾爱平